新会陈皮、柑普茶知识

新会陈皮的发展史、历史渊源

发布时间:2017-11-23


新会陈皮是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境内种植的茶枝柑(属芸香科柑橘属)的果皮经干燥后的陈年贮存品,至今已有700多年的种植、生产历史。


在宋代以前,新会所处的岭南(现广东、广西、海南一带)还属蛮荒之地,新会柑还未出现规模生产,广陈这一名称出自广陈皮世家的黄氏宋代先祖源深公黄广汉及其夫人米氏。米氏自幼饱读诗书,精通药理,南宋宋理宗年间,杨太后得了乳疾,御医们都束手无策,黄广汉采用在新会一些特定地方栽培的一种柑橘(如今的新会大红柑)用特制之法所制成的药材陈皮交给其夫人米氏为杨太后医治,慢慢地治愈了杨太后的乳疾。


当杨太后问及这种药材的由来时,米氏因为此皮制法来自其丈夫黄广汉所创,于是将其丈夫名字中“广汉”中取“广”字作为这种药材的名字,称“广陈皮”,以别其他橘陈皮(在此以前还是称橘皮,在此以后才出现广陈皮),当时的“广” 是繁体字,“广”字头“黄”字底, 寓义黄氏所创。杨太后对此广陈(陈皮)的功效和黄夫人的医术大嘉赞赏,奏请宋理宗皇帝用“邦显一品夫人”对黄夫人米氏加以封赏,广陈黄氏族谱诗云:“调治后乳,著手成春,诏封邦显”。 后来明清一些名医家,如刘若金也是使用此法医治此症。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广陈青皮对乳腺疾病有独特的疗效。



黄夫人不仅深谙药材之道,还有商业意识,认为此药材品质独一无二,既能营生又能济世,于是协助其丈夫源深公从中原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特别是种柑技术带回新会,并将其种柑取皮、制皮之法传于子孙,代代相延。


有明确记录——元 朝:  

早在元朝仅龙溪陈氏一户人家便有“甘(柑)子田租十石”,元末明初诗人黎贞写有“尘外亭前桔柚肥”。


大面积种植——明 朝:  

在新会,明代已大规模利用境内的冲积平原种植柑橘。



大批量出口——清 朝:   

清朝时“其柑种植之千百成围,每岁大贾收其皮”,除了制陈皮外,还大量出口鲜柑“生果每年出口约值银100万元”,在当时更是成为朝廷贡品,并行销南洋、美洲等地区。



曾经高峰期——抗战前:  

在1912年前后,新会城有经营新会陈皮的专营店30间,当时,新会陈皮被运到上海、重庆、广州3个主要市场,然后转销到中国各地。抗日战争前,新会每年产新会陈皮量约700吨,仍未能满足中国各地需要。


再次高峰期——解放后:

1954 年恢复种植面积曾经达到38万亩。此后多年,由于“以粮为纲”,大砍柑桔橙树,种植面积又减少到几万亩。上个世纪80年代,当地政府又积极推动新会柑种植,到1989年恢复到14万亩。


黄龙病大爆发严重减产——90年代:

上世纪90年代,由于黄龙病的爆发,新会柑(陈皮)产业几乎遭遇灭顶之灾(到1996年新会柑种植面积骤减至0.07万亩),1996年之后有所恢复,但1999年黄龙病再次爆发导致再次减产。直至2003年才开始逐年恢复种植面积。


低潮后新生——新时代:  

2006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对新会柑及新会陈皮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标志着新会陈皮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最后分享一首极具岭南乡土气息的民谣:

“七月龙眼兼黄皮,八月菠萝香扑鼻,九月香蕉成熟期,十月柑果大红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