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市面上柑普茶、小青柑价格差异的原因。
近来,小编连续接到茶友的一些问询:怎么市面上柑普茶的价格差别那么大?我在某宝上买的某家小青柑怎么那么难喝?柑普茶行业的水是不是很深?等等。看得出来,一部分茶友已经陷入深深的困惑中。对此,小编深感有必要和广大柑普茶爱好者分享以下的这些信息,让大家对自己所钟爱的茶有更深入的认知!
先来看看柑普茶近几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新会陈皮、柑普茶行业连续几年高速增长,为一段时期以来略显平静的茶界引爆了新的热点,在茶友中刮起一阵阵品饮热潮。柑普茶的火热引起大大小小商家争相涌入,经营柑普茶商家如雨后春笋般增长,有新会当地的,有广东省内的,有外省的,有主营传统线下渠道的,有专攻电商平台的,有线上线下齐发力的,可谓盛况空前。而引爆热点的关键——小青柑,近几年的发展轨迹多少能反映柑普茶业的成长状况。如果说2016年是小青柑的“尝鲜期”,2017年就是上升期、爆发期,2018年就是“疯狂”过后的初步“理性期”。如今再回首2018年,这个“理性期”实际上也是意料之中的大浪淘沙般的洗牌期,这一年已有众多跟风涌入的投机者被市场规律所淘汰。
而进入2019年,这个“理性期”将继续深入,市场、消费者对“品牌”、“品质”的认知和追求将进一步增强;同时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的一些“乱象”依然存在。这些“乱象”更多的集中在伪品、劣品、次品依然充斥各消费渠道,网络渠道尤为重灾区;这些伪、劣、次品大打价格战,实施劣币驱逐良币,利用信息的不对等欺骗消费者,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对品类的信心。
当然,市场永远是不断向前的,正面最终战胜负面是亘古不变的市场规律;消费者永远是最明智的,瞒天过海的行为终将被识破和抛弃,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提到乱象,我们可以回到本文的题目上了。实际上,这个“乱象”最明面的反馈点就是,广大消费者惊奇的发现,同是标注“新会柑普茶”的这个茶品,价格怎么差别那么大呢?便宜的有99元1斤的,贵的则有1千以上的,个中原因究竟是什么?甚至有消费者疑问:这次在网上买的怎么那么难喝?味道怎么跟在实体门店买的差那么大?
对这种价格“乱象”分析如下
一些重要信息茶友们不一定知道
影响柑普茶销售价格的主要因素!
【1】定价基础:成本 + 一定的利润空间
成本主要包括:柑皮原料成本、普洱茶料成本、包装成本、人工成本、制造费用、管理成本、销售成本等;这些成本都是缺一不可的。 而没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厂商也无法生存。
【2】同样是新会柑,价格区别明显
近几年新会柑新鲜柑当地收购价普遍在7-15元/斤的范围(果品相对较好的柑园)!
高的甚至达20元以上(如核心区优质柑园、优质的老树柑、优质的圈枝柑,收购价格普遍较高,且居高不下)。
首先,不同柑苗、树龄、产区,价格有区别
1、圈枝柑 > 驳枝柑
2、老树柑 > 非老树柑
3、核心区 > 传统优质产区 > 其它区域
其次,柑果品质差异
即使同产区的不同果园,因种植方法、技术经验有差异或水灌溉等自然条件有差异,果品质也有差异,价格也有区别。比如,以施用有机肥为主、以生态防治方式为主、管理更到位的果园,种植成本更高,柑果品质就明显更好,鲜柑售价就更高。
因此说:即便用的同是正宗新会柑皮,原料成本也有较大的差异。
新会柑皮是柑普茶的核心原料,选择什么样的柑果皮做原料对茶品的品质、滋味、口感影响重大!
【3】单是柑皮原料成本就不低
大红柑往往需要消耗大约22斤(果的大小不同消耗量有一定差异)的新鲜柑果才能做出1斤的干皮(小青柑1斤干皮的鲜果消耗量会少一些)!
【以大红柑为例】
1斤干皮的原料成本,按鲜果10元/斤计则为:220元;
柑普茶的柑皮、普洱茶底的占比约为【3.5 :6.5】
1斤柑普茶,仅柑皮的材料成本(按鲜果10元/斤计):22*10*0.35=77元 (未含筛选淘汰掉的损耗)
如15元/斤鲜果:则一斤茶的柑皮成本115.5元;
如20元/斤鲜果:则一斤茶的柑皮成本154元。
【4】用不同普洱茶料成本也有较大差别
不考虑特殊情况:
【价格区别】较高等级 > 较低等级
比如:金芽料高于一般宫廷料, 宫廷料高于一般特级料,特级料高于1级、3级等料。
【价格区别】较高年份 > 较低年份
比如,同等级的7年陈料高于5年陈料,而5年陈料高于3年陈料。
用什么样的茶料与柑皮搭配,对陈皮普洱茶的品质、滋味、口感等也有很大影响。
【5】人工成本、制造费用方面差异
近几年,当地具备生产资质的柑普茶厂,每斤柑普茶的代加工费在大大几十元(不含产品原料和包装物料);这可大致反映出柑普茶在人工成本、制造费用方面的开支。柑普茶生产加工过程手工操作比例极高,人工成本占比也就较高。
当然,如果仅是小作坊式生产,成本投入就与正规工厂的投入不可等同而语;产品的品质、安全保障、干净卫生等方面也就无从比较。
例如,规范化生产的厂家,车间、生产设备等硬件设施比较完备,工艺过程更加严谨、复杂,如柑果产前检测、茶料检测、包装物料检测、柑果清洗降解灭菌消毒、车间消毒清洁、过程检测、成品检测、封闭式车间、一次性加工、现代式科学仓储等,完整的工艺规程,成本投入是巨大的;这些都是小作坊式生产无可比拟的。
同时规范化厂家在产品研制方面也会投入更多的成本。而好的产品首先来源于好的研发成果。
▲ 小作坊式加工现场
▲ 规范工厂加工现场
▲ 规范工厂加工现场
【6】销售费用方面
不好定论,各家的营销模式都不一样,投入也有很大差别。
【 小 结 】
从以上分析可以明确,相对好的、各方面有保障的柑普茶品,没算上其它成本,单原料成本、制造成本就不低。
目前经营柑普茶的品牌厂商分类
同一类产品,经营方式、生产方式不同导致
单品成本存在差异,销售价格也就不同
【1】找代加工型
① 外地普洱茶企或其它茶类企业近几年加入柑普茶行列;以在当地找代加工为主,也有个别在当地新建或收购加工厂 ;
② 外来资本近几年特地创立新品牌加入柑普茶行列,以在当地找代工为主,偏纯品牌运作,进行概念营销;也有个别在当地新建或收购加工厂 ;
一般来说,代加工型的产品,品质如何往往由生产商的制造水平、工艺水平决定,委托商对柑普茶产品的研发、品控等方面的自主性相对较弱。
【2】作坊式生产型
一般为小规模简单加工的生产方式;一些经营商家找当地的小规模生产作坊进行简单加工,然后自行销售。
作坊式生产,往往生产条件比较简陋,缺乏严谨的工艺规程,用料方面也会以低成本为主,制造成本大为降低。这类产品在市场上往往能以低很多的价格进行销售。
【3】当地一些传统的陈皮经营厂商或当地其它商家近几年加入柑普生产行列,创立柑普茶品牌进行运营。
【4】少数较长时期以来一直专门生产柑普产品的柑普厂家、品牌
这类品牌、厂家数量不多,在柑普茶热潮来临之前就一直专注生产该类产品。这类品牌、厂家的特点是,行业经验相对丰富,专业性相对更高,可以称之为柑普茶传统制造商。这类厂家,产品成本往往较高,产品定位、定价更高,品质也更有保障。
【5】假冒“新会柑”的“外地柑茶”,价格异常低
外地柑能不能制作柑普茶不宜作定论;但用外地柑假冒“新会柑”的名义进行宣传、销售,就是一种欺骗消费者的行为。这种情形在网络平台尤其严重。从成本上,非新会柑的柑皮原料价格与正宗的新会柑皮差距明显,再加上其它方面的投入能低则低,我们就能在网络平台看到这类价格反差极大的“柑普茶”。它的超低价,往往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去“尝试”;而有过对比的消费者很快就会发现问题,而对正宗新会柑普茶认知尚有限的消费者,有的认为可能柑普茶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有的在品饮这类茶之后发现体验很差,大失所望,甚而留言“骂娘”。
▲ 疑似外地柑充当新会柑情景
▲ 正宗新会柑采摘现场
新会柑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皮品可药、可食、可茶的独特价值,以及具备的特殊香气、滋味等,还是与非新会柑有着较大差别的。消费者稍作对比实践还是不难区别的。
这类伪劣“柑普茶”大行其道的现状,可以说明新会柑普茶业距离成熟尚有较长的路要走。伪劣品对行业健康发展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一分钱一分货,永远不变的真理
竞争越激烈的产品,利润空间就越小,暴利的可能性就越小;便宜有它的原因,贵也一定有它的特定的价值存在。柑普茶行业竞争激烈,贵的产品必然是因为投入的成本更高,品质的保障也相应更高。如何消费,权利掌握在消费者手上;一分钱一分货,从长远而言,确是不变的真理!
总 结
根据以上分析,市面上柑普茶价格差别如此大,主要原因不外乎几点!
1、假冒品大量存在,以极低的价格作为卖点
2、即便是正宗新会柑,产区不同、柑苗不同、树龄不同、种植投入不同,原料成本也较大差异
3、选用什么样的普洱茶料进行配搭,也影响产品的成本
4、茶品以什么样的加工方式、生产方式、生产条件进行生产,工序投入不一样,品控投入不一样,也较大的影响产品成本
5、假冒伪劣品横行的情形下,基于新会柑“地理标志产品”的唯一性,有原产地柑园基地,有可靠的生产条件,选择这样的柑普茶,或许更加可靠!